在台灣先史考古學上,埔里盆地對於臺灣先註民族的起伏消長,關係至深。
埔里盆地西側的愛蘭台地上,曾有史前遺址的出土,其在臺灣考古學史上夙
負盛名並備受重視。大馬璘遺址的地一次發現是在日據時代,由日本人類學
家鳥居龍藏,在埔里地區作人類學調查時,在烏牛欄臺地和笳冬腳附近發現
石器,其中以烏牛欄臺地為多。大馬璘遺址位於愛蘭臺地東南測,既鐵山路
以南,埔里高中,埔里基督教醫院及大馬璘聚落以東的地方,行政區域屬於
埔里愛蘭里。
依據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,石璋如、劉益昌等學者的調查研究,大馬
璘遺地面積相當廣大,最少在150,000平方公尺以上,在史前時期是一個長期
而且定居的大型聚落,以板岩和其他材料構築房舍家屋範圍內有不同的單位,
並有簡單的排水措施,聚落位在台地上,有十公尺以上的高崖,形成良好的防
禦和生活環境。雖然有機質遺物已腐爛不存,但是遺址,所發現的遺物相當富,
顯示這個部落的文化涵養相當豐富。
陶器是主要的生活用具,質地以沙質和泥質的灰陶為主體,所製造的罐、缽、
甕、殷等各類型的容器,是儲藏、搬運、烹煮的重要器具。石器則是主要的生產
工具和製造工具,石斧、石刀、石缽、石鑿、網墜、石簇、戈矛等等,農、漁、
獵生產工具俱備,可以顯現當時農業及漁獵和居家必定非常發達。另外由於戈、
矛形石器等物作為戰鬥器物的大量出土,可以表示武力與防禦應是部落的社會組
織中重要的一環。在精神生活方面,精緻的陶環、石環、耳飾等裝飾品以及陶器
上精緻的彩繪、刻劃等裝飾性圖案,都可呈現此一族群對於美感的追求。
另外大馬璘遺址,所使用的長方形頁岩石板棺,埋葬在聚落附近,石板棺的
長軸方向為東西向,且是單人直肢葬為主,由此可知當時必有一套完整的喪葬儀
禮以及人生儀式。大馬璘遺址,由於蛇紋岩質石器的出現,以及陶器上紋飾性質
的相近,考古學家咸認,此一族群合同時期的臺灣東部地區,以及西海岸平原地
區,必有相當程度的往來。若以文化的內涵的比較,與台灣中部地區的營埔文化
層較為接近。也與曲冰遺址有許多的相似性。兩者之間有傳承或相當影響的關係。
大馬璘遺址的遺物,曾以五個碳十四年代測定,大致可推知大馬璘遺址堆積
的年代大約距今2370年前開始,發展到距今1700年前或更晚,期間延續了將近七
百年的時間‧但此一遺址,隨著埔里盆地人口的增多,耕地的開墾,房屋的建造,
學校的建立,聚落的形成等人為的因素,已經破壞殆盡,實在是身為埔里人的一
項缺憾